11.1《过秦论》教学设计 2022

您所在的位置:网站首页 过秦论 高中语文 11.1《过秦论》教学设计 2022

11.1《过秦论》教学设计 2022

2024-01-21 00:58| 来源: 网络整理| 查看: 265

资源简介

11.1《过秦论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.语言建构与运用:学习文言文中句子省略成分、词性转变、一词多义的知识。2.思维发展与提升:学习课文从史实对比中引出结论的写作方法,学习作者把研究历史与指导现实相结合的可贵精神,从而明白“以史为鉴”“古为今用”的意义,达到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目的。3.审美鉴赏与创造:鉴赏文章的结构美和论证美。4.文化传承与理解:了解贾谊政治主张的进步性和局限性;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施“仁义”的现实意义,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。教学重点省略、活用、一词多义等;了解本文先叙后议的结构,铺张渲染的方法,学习本文对比论证的方法。教学难点了解贾谊对秦干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施“仁义”的现实意义,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。教学方法点拨法、讲解法、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毛泽东同志批评了那种“割断历史,只懂得希腊,不懂得中国,对于中国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团” (《改造我们的学习》)的主观主义学风,教导我们要“认真地研究历史”,“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,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”。为什么要“认真地研究历史”?一句话,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,古为今用。对于这个道理,古人很早就懂得。西汉贾谊就说过:“前事之不忘,后事之师也。”他的史论《过秦论》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写的,通过总结秦不施仁义二世而亡的教训,来讽谏汉朝统治者。虽然由于历史局限,作者不可能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和找出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,但他针对当时现实而论史的精神今天仍值得我们学习。知人论世(一)作者简介贾谊(前200—前168),西汉洛阳人,西汉杰出的政论家、文学家。18岁时以文才显名,20岁被汉文帝刘恒召为博士,不久迁太中大夫,参与政事,颇受器重。后因提议改革政治,遭权贵嫉妒、毁谤,贬为长沙王太傅,转任梁怀王太傅。梁怀王坠马而死,他“自伤为傅无状”,一年后也忧郁而死,年仅33岁。世称贾生,贾太傅,贾长沙,与屈原合称“屈贾”。贾谊主张政治改革,削弱诸侯王势力,加强中央集权,重视农业生产,以巩固封建国家。贾谊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。散文主要成就是政论文,有战国纵横家的风格,评论时政,风格朴实峻拔,议论酣畅, 鲁迅称之为“西汉鸿文,沾溉后人,其泽甚远”,代表作有《过秦论》《论积贮疏》《陈政事疏》等。辞赋皆为骚体,形式趋于散文化,显示出从骚体赋过渡到汉赋的端倪,是汉赋发展的先声,以《吊屈原赋》《服鸟赋》最为著名。《服鸟赋》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,抒写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情绪,同时也流露出齐生死、等祸福的消极思想。《吊屈原赋》是贾谊赴长沙途中经湘水时所作,在抒发对屈原不幸遭遇的同情中,寄托了自己的身世之感,被刘勰称为“词清而理哀”(《文心雕龙·哀吊》)。其文集,即现存的《新书》,亦名《贾子》。(二)历史背景请同学们回忆学过的几篇课文《谏逐客书》《六国论》《阿房宫赋》,归纳出秦统一前后的历史背景。秦国为了统一天下,招揽各处人才,并重用他们。战国时代,商鞅变法功效卓著,秦国空前强大起来,于是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兼并战争开始了,最后秦国兼并了六国。秦国统一天下后,对百姓横征暴敛,滥施严刑苛法,对异族大肆兴伐。它的暴政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灾难,民怨沸腾,终于在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。随着人民起义的风起云涌,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也是历时最短(16年)的王朝很快结束了。秦王朝推行暴政:①推行郡县制,横征暴敛②大行封禅之典、大兴土木,营造阿房宫和陵墓③文化实行专制,焚书坑儒④缴获民间兵器,铸成12铜人⑤北筑万里长城,广修驰道,南开灵渠⑥大动干戈,北抵匈奴,南击闽越⑦动辄征夫百万,杀人如麻(三)写作背景秦始皇统一天下后,为了帝王享受而横征暴敛;为了修城造宫而滥征民力;为了钳制思想而焚书坑儒;为了防止人民反抗而实行严酷的刑罚,终于导致农民大起义,秦朝迅速灭亡。西汉初期,经历了春秋战乱到楚汉战争,社会经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,土地荒芜,人民流亡,人口减少,经济凋敝。贾谊的《过秦论》正是针对这种现实而写。他希望汉统治者能吸取秦灭亡的教训,推行“仁政”以求经济发展,社会安定。即所谓“前事不忘后事之师”也。(四)题解①“过秦论”,“过”:名词作动词(指出……过失、过错),即指出秦亡国的过失。②“论”,一种文体,古文中的所谓“论”,是论断事理,它包括论政,论史等文字。③《过秦论》是贾谊的议论文代表作,共有上、中、下三篇,本文是上篇。整体感知(一)诵读1.请同学们仔细倾听课文朗诵,注意生字、重点字词以及断句。崤函 膏腴 杜赫 陈轸孙膑 带佗 倪良 赵奢逡巡 遗镞 漂橹 鞭笞蒙恬 藩篱 黔首隳名城 锋镝 瓮牖绳枢 氓隶 迁徙 蹑足阡陌 景从 锄櫌 棘矜非铦 钩戟 长铩 谪戍(二)文章思路1.记叙部分(前四段):秦王朝的兴亡过程:兴—强—盛—亡。2.议论部分(最后一段):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:仁义不施。四、研读文本第1段:秦孝公据崤函之固,拥雍州之地,君臣固守以窥周室,有席卷天下,包举宇内,囊括四海之意,并吞八荒之心。当是时也,商君佐之,内立法度,务耕织,修守战之具,外连衡而斗诸侯。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。活动一:解释重点字词和疏通文意据:占据固:形作名,险固的地势固:牢固以:用来席、包、囊:名用状宇内、四海、八荒:均指天下内、外:名用状战:进攻具:器械斗:使……争斗【译文】秦孝公占据殽山,函谷关那样险固的地方,拥有雍州一带那样辽阔的地方,(秦国的)国君臣子牢固据守来(窥探)周王朝,有并吞天下,占领海内,控制全国的意图,吞并八方的野心。在这时,商鞅辅佐秦孝公,在国内建立法律制度,致力于耕种纺织,修造防守进攻的武器,对外实行连横,来使诸侯各国相斗。于是秦国人毫不费力地取得了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。活动二:问题思考1.秦王朝势力是如何崛起的 明确:(1)对内:①立法度 政治上——健全法律制度,有章可循②务耕织 经济上——发展农业生产,夯实基础③修守战之具 军事上——积极备战,走强兵之路(2)对外:连衡而斗诸侯 外交上——采取连横策略,让诸侯互相猜忌,发动战争,消耗实力秦国凭借哪些优势在诸侯之中崛起?明确:①天时:周室衰微,群雄割据争霸②地利:据崤函之固,拥雍州之地③人和:君臣固守,商君佐之第2段:孝公既没,惠文、武、昭襄蒙故业,因遗策,南取汉中,西举巴蜀,东割膏腴(gāo yú)之地,北收要害之郡。诸侯恐惧,会盟而谋弱秦,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,以致天下之士,合从缔交,相与为一。当此之时,齐有孟尝,赵有平原,楚有春申,魏有信陵。此四君者,皆明智而忠信,宽厚而爱人,尊贤而重士,约从离衡,兼韩、魏、燕、楚、齐、赵、宋、卫、中山之众。于是六国之士,有宁越、徐尚、苏秦、杜赫之属为之谋,齐明、周最、陈轸、召滑、楼缓、翟景、苏厉、乐毅之徒通其意,吴起、孙膑、带佗、倪良、王廖、田忌、廉颇、赵奢之伦制其兵。尝以十倍之地,百万之师,叩关而攻秦。秦人开关延敌,九国之师,逡巡而不敢进。秦无亡矢遗镞之费,而天下诸侯已困矣。于是从散约败,争割地而赂秦。秦有余力而制其弊,追亡逐北,伏尸百万,流血漂橹;因利乘便,宰割天下,分裂山河。强国请服,弱国入朝。延及孝文王、庄襄王,享国之日浅,国家无事。活动一:解释重点字词和疏通文意没:通“殁”,死去蒙:继承因:沿袭南:名用状,向南西:名用状,向西东:名用状,向东膏腴:肥沃谋:商量弱:使……弱爱:吝惜以致:用来招纳从:通“纵”忠信:忠心诚信离:使……离散衡:通“横”众:军队具体指联军。之属:这一类。谋:谋划。之徒:这一类人。通:沟通。意:意见。之伦:这一类人。叩:击延:迎接。师:军队。逡巡:有所顾虑而徘徊不敢前进。亡、遗:失。镞:箭头,这儿指箭。费:耗费。困:困厄不堪。弊:通“敝”,弱点。亡:动用名,逃走的人。北:溃败的军队。伏:倒伏。橹:盾牌。因:凭借。乘:通“趁”,趁机。便:有利形势。请:请求。服:投降。延及:延续。享国:在位。浅:短暂。事:战事。【译文】孝公死后,惠文王、武王、昭襄王继承已有的基业,沿袭前代策略,向南攻取汉中,向西吞并巴、蜀,向东割取肥沃的地盘,向北占领要害的郡邑。诸侯恐慌害怕,开会结盟,谋求削弱秦国的办法。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,用来招致天下的优秀人才,订立合纵盟约,结成一体。在这个时候,齐国有孟尝君,赵国有平原君,楚国有春申君,魏国有信陵君。这四位封君,都是聪明才智而又忠诚可靠,宽仁厚道而又爱护人民,尊敬贤能而又重用士人的君主。他们相约实行合纵政策,离散秦国的连横政策,集聚了韩、魏、燕、赵、宋、卫、中山等国家的军队。在这时,六国的贤能之士,有宁越、徐尚、苏秦、杜赫这些人替他们谋划;有齐明、周最、陈轸、召滑、楼缓、翟景、苏厉、乐毅这些人沟通他们的意见;有吴起、孙膑、带佗倪良、王廖、田忌、廉颇、赵奢这些人统率他们的军队。他们曾经用十倍于秦国的土地,上百万的军队,攻打函谷关,进攻秦国。秦国人打开函谷关的大门来引敌深入,九国的军队,却迟疑徘徊起来,不敢进去。秦国没有消耗一支箭、一个箭头,可是天下的诸侯已经精疲力竭了。这样一来,合纵解散,盟约失效,六国争着割地去贿赂秦国。秦国有多余的力量利用他们的弱点来制服他们,追逐逃走的败兵,使百万败兵尸横遍地,流的血能让盾牌浮起;秦国进而凭借这有利的形势,割取天下的土地,重新划分山河区域。强国请求降服,弱国前来朝拜。待到孝文王、庄襄王依次继位,他们执政的时间很短,秦国没有什么大事。活动二:问题思考1.简述秦王朝势力是如何强大的?明确:①三代国君(惠文王、武王、昭襄王)继承旧业,扩大地盘(南、西、东、北);②诸侯恐惧,采取合纵策略,结果纵散约败,争割地而赂秦;③秦朝有余力而制其弊;宰割天下,分裂山河;④强国请服,弱国入朝。2.作者为何极力渲染九国实力?第二段详述惠文、武、昭襄四面出击,战果丰硕的局面,因而引起了“诸侯恐惧”,他们以合纵之策对付秦国,谋求削弱秦国实力。诸侯不惜钱财土地招募人才,一时间谋士云集良将荟萃,以十倍之地,百万之师“叩关而攻秦”,结果却被秦不费吹灰之力便离散了合纵之盟。前文对九国气势渲染越足,则其失败愈显沉重,而秦的力量愈显强大。前前后后形成鲜明对比,渲染九国声势之大,是为写秦国之强张本,凸显秦国攻天下势如破竹;又是为下文陈涉起义后秦朝之速亡张本,层层铺垫,环环相扣。第3段:及至始皇,奋六世之余烈,振长策而御宇内,吞二周而亡诸侯,履至尊而制六合,执敲扑而鞭笞天下,威振四海。南取百越之地,以为桂林、象郡;百越之君,俯首系颈,委命下吏。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,却匈奴七百余里;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,士不敢弯弓而报怨。于是废先王之道,焚百家之言,以愚黔首;隳名城,杀豪杰;收天下之兵,聚之咸阳,销锋镝,铸以为金人十二,以弱天下之民。然后践华为城,因河为池,据亿丈之城,临不测之渊以为固。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,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。天下已定,始皇之心,自以为关中之固,金城千里,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。活动一:解释重点字词和疏通文意及至:到。奋:发展。烈:功业。振:举起。策:马鞭子。御:驾驭、统治。履至尊:登帝位。六合:天地四方。执:拿。敲扑:刑具。鞭笞:抽打。振:通“震”。取:夺取。以为:把……划为。君:首领。系颈:表投降。委:托付。乃:然后。藩篱:比喻边疆上的屏障。却:使……退却。弯:使……弯。怨:仇恨。道:治国方法。言:著作。愚:使……愚。隳:毁坏。兵:兵器。锋:兵刃。镝:箭头。弱:使……弱。践:依仗。因:凭借。亿丈之城:华山。临:凭借。不测之渊:黄河。劲弩:强有力的弓。陈:携。何:通“呵”。固:形容词用作名词,险固的地方。【译文】等到秦始皇即位后,他发展前面六代君主遗留下来的功业,挥舞着长鞭来驾驭各诸侯国,吞并了东周和西周,相继灭掉了诸侯各国,登上最尊贵的皇帝宝座来统治天下,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,威势震慑四海。向南攻取了百越的土地,把它划为桂林那和象郡;百越的首领低着头,颈上捆着绳子,把自己的性命交给了秦的下级官吏。秦始皇于是又派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,守卫边境,击退匈奴人七百多里;胡人不敢再到南边来放牧、六国的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雪恨。接着他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国方法,烧毁了各学派的书籍,以使百姓变得愚昧;毁坏著名的城邑,杀害英雄豪杰;收缴天下的兵器,把它们集中在咸阳,去掉刀锋和箭头,用来铸成十二个铜人,以便削弱天下百姓的反抗力量。从此以后,凭着华山当做城墙,借着黄河当做护城河,上据着亿丈高的城墙,下临着不可测量的深渊,把它们作为坚固的防御工事。优秀的将领手执强有力的弓弩,扼守着险要的地方,可靠的官员、精锐的士卒,握着锋利的武器,缉查盘问过往的行人。天下已经平定,按秦始皇的想法,自认为关中这样险固的地方,坚固的城池方圆千里,这正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万代的基业啊。活动二:问题思考1.分别找出文中写秦始皇攻天下和守天下的文字。明确:“士不敢弯弓以报怨”句和其前为“攻”,“士不敢弯弓以报怨”句之后为“守”。2.作者总写秦始皇的功业,从政治、军事、文化、刑法、地理防务五个方面来谈,请用选文中的语句回答各个方面的具体内容。明确:(1)统一天下前:①政治上:吞二周而亡诸侯,履至尊而制六合。②军事上:南取百越之地……北筑长城而首藩篱,却匈奴七百余里。(2)统一天下后:①文化上:废先王之道,焚百家之言,以愚黔首。②刑法上:隳名城,杀豪杰,销锋镝,以弱天下之民,执敲扑而鞭笞天下。③防务上:践华为城,因河为池,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,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。3.该段写秦始皇的功业,从政治、军事、文化、刑法、地理防务五个方面来谈,请找出相关语句后用简单词组概括事件。明确:(1)前期攻天下①(政治)奋余烈、吞二周、亡诸侯、履至尊②(军事)取百越、却匈奴(2)后期守天下①(文化)焚百家(愚化人民)②(刑法)隳名城、杀豪杰、销锋镝(弱化人民)③(地理防务)守要害、盘诘查问(提防人民)实质是暴政;体现了秦始皇守天下防范之严,处处设怨,步步种恨,为以后人民反抗作铺垫。第4段:始皇既没,余威震于殊俗。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,氓隶之人,而迁徙之徒也;才能不及中人,非有仲尼、墨翟之贤,陶朱、猗顿之富;蹑足行伍之间,而崛起阡陌之中,率疲弊之卒,将数百之众,转而攻秦;斩木为兵,揭竿为旗,天下云合而响应,赢粮而景从。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。活动一:解释重点字词和疏通文意殊俗:边远地方。瓮:名用状,用破瓮做。牖:窗户。绳:名用状,用草绳系。枢:门扇。子:子弟。氓:民。隶:奴隶。中人:平常人。蹑足:参加。行伍:军队。倔:通“崛”。将:指挥。转:掉转。兵:武器。揭:举。云、响:名用状,像云一样;像回声一样。赢:负担。景:名用状,像影子一样。亡:使……灭亡。【译文】秦始皇死后,他遗留下来的威风仍然震慑着边远的地区。虽然这样,可陈涉不过是个用破瓮作窗户,用草绳系门轴的穷人子弟,是农村被雇佣的种田人,又做了被征发戍边的士兵;才能比不上普通人,既没有孔子、墨子那样的贤德,又不像陶朱、猗顿那样的富有;置身于守边的队伍当中,突然奋起在田野之间,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,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,掉转头来进攻秦王朝;砍削树木作武器,举起竹竿当旗帜,天下的百姓像浮云一样汇集合拢,像回声那样应和他,许多人担着粮食如影子一样跟着他。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行动起来,使秦王朝迅速覆灭了。活动二:问题思考作者写陈涉起义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?请找出原句说明。并且突出了他的哪些特点?这样写目的是什么?明确:第5段:且夫天下非小弱也,雍州之地,崤函之固,自若也。陈涉之位,非尊于齐、楚、燕、赵、韩、魏、宋、卫、中山之君也;锄耰棘矜,非铦于钩戟长铩也;谪戍之众,非抗于九国之师也;深谋远虑,行军用兵之道,非及乡时之士也。然而成败异变,功业相反,何也?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,比权量力,则不可同年而语矣。然秦以区区之地,致万乘之势,序八州而朝同列,百有余年矣;然后以六合为家,崤函为宫;一夫作难而七庙隳,身死人手,为天下笑者,何也?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。活动一:解释重点字词和疏通文意小弱:形用名,变小。自若:和以前一样。尊:高。于:比。锄櫌棘矜:古时一种农具。铦:锋利。钩:短兵器。铩:长矛。抗:匹敌、相当。度:比量。絜:衡量。区区:小。致:获得。万乘:兵车万辆。序:名词动用,排列座次。朝:使……朝见。同列:指六国诸侯。作难:起事。为:被。【译文】秦朝的天下并没有变小变弱,雍州的地势,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,还是从前那样。陈涉的地位,并不比齐、楚、燕、赵、韩、魏、宋、卫、中山的国君尊贵;农具和木棍并不比钩戟长矛锋利;被征发戍边的士卒,并不比九国的军队强大;深谋远虑,行军用兵的策略,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谋士。但是,成功与失败大不相同,功业也完全相反,这是为什么呢?假使让崤山以东的各诸侯国跟陈涉量量长短、比比大小,比量彼此的权势力量,那简直是不能相提并论的了。然而秦国凭借狭小的地盘,发展到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势,统治八州,使本来跟自己地位相同的各国诸候都来朝见,已有一百多年了;此后才将天下作为一家私产,把崤山、函谷关作为宫墙;而陈涉一人发难就使秦朝灭亡,连秦王本人都死在人家手里,被天下人耻笑,这是什么缘故呢?就是因为不施行仁义,攻取与保有天下的形势截然不同啊。活动二:问题思考1.作者将陈涉与九国、秦始皇进行了哪些方面的对比?完成以下表格。明确:2.秦朝为什么灭亡?明确:五、艺术特色近人吴闿先在《古文范》的夹批中评价《过秦论》,说它“通篇一气贯注,如一笔书,大开大阖”。自古以来,历代评家都盛赞《过秦论》为古今第一篇“气盛”文章,你能说说文章的气势表现在哪些地方吗?明确:1.语言特点:(1)讲究铺排渲染。例如开头写秦孝公的雄心,连用“席卷天下”“包举宇内”等四个短语;中间写九国之师攻秦,四君、九国、谋臣、策士、武将,一一列名,气势充沛。行文多用排比句和骈偶句,琅琅上口,铿锵有力。(2)对比反衬。一是将六国与秦国对比(纵向),反衬秦国力量之强与取胜之易;二是将秦朝与陈涉对比(纵向),突出秦朝灭亡之易之速,以论证秦的不施“仁义”;三是让秦自身的兴与亡进行对比(横向),说明“仁义”与“攻守之势”的关系;四是将六国与陈涉对比(纵向),突出农民起义军力量之弱,反衬陈涉灭秦之易。看过这四番对比,读者自然感到作者的笔锋锐不可当,咄咄逼人,读来有淋漓尽致之感。2.表达方式:用叙事论证论点。文章用了大量篇幅概括从秦开国到秦亡国的100多年的历史,先叙述秦孝公的“兴”,继而写惠文、武、昭襄的“强”,接着写始皇的“盛”,最后写始皇既没后的“亡”:由攻而守,由盛而衰,由兴而亡,身死入手,为天下笑,原因何在?自然得出结论:“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!”叙事中没有议论,却处处隐含着谴责。这就是《过秦论》在表达方式上的高妙之处,一气叙来,势如破竹,让人击节。3.结构特点:采用逐层推进法、首尾呼应法。写秦兴,气焰赫赫,不可一世;写秦亡,急转直下,迅速覆灭;最后是一锤定音,推出全文论点。论点的出现水到渠成,势成必然。六、拓展学习1.贾谊在文中提出的“仁义”观点与孟子的“仁政”观点一样吗?明确:孟子的“仁政”思想在政治上提倡“以民为本”。孟子认为,对一个国家来说“民为贵,社稷次之,君为轻。”他还说:国君有过错,臣民可以规劝,规劝多次不听,就可以推翻他。孟子反对兼并战争,他认为战争太残酷,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。贾谊的“仁义”除了包含孟子的“以民为本”思想以外,还包含顺应时代发展趋势。战国十七诸侯割据,民不聊生,秦统一天下是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。当秦王朝建立后,严刑峻法,暴政天下,这便背离了时代发展的趋势。2.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地方体现了这种“仁义”治国的理念?明确:新的领导集体建立后大力反腐倡廉,建立养老保险机制,深化改革开放,医疗体制改革等等,都是“仁义”的表现。现在疫情发生的背景下,国家花大量的人力、物力,大面积进行新冠疫苗的免费接种,尽最大力量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,也是“仁义”治国的理念的具体表现。

展开更多......

收起↑



【本文地址】


今日新闻


推荐新闻


CopyRight 2018-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-3